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十二选阁僚实为制阁僚议休兵却要再(2/3)

再往下翻,是李光地请朝廷派兵收复台湾的折。康熙看了一下,问李光地:“啊,李

明珠职掌吏,这事儿,他责无旁贷,当然要先说话了:

“主不问,才也正要为此事请旨呢。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的人,都是各省督抚大员们推荐的当地名人学士,前朝遗老,这次京又是皇上在太和殿里御驾亲试,实乃千古难得一遇的盛典。可是,这取与不取,取上的给什么官儿,却又有许多难…”

康熙中一亮,好,嗯,这熊赐履果然是老谋算。有这么一百多位鸿学大儒在翰林院,就打破了原来的老师、门生的旧帮派;修明史,又是件重要差使,他们当然愿意;老百姓也会夸这是“圣朝仁政”真是一石数鸟,妙不可言。他兴奋地站起来,在殿里来回走着:

熊赐履听明珠罗哩罗嗦了半天,也没提一个正经的办法,不免有些着急,便接:“皇上,依老臣之见,可以这样办。凡来参加考试的,不答得如何,全录取,让他们脸上光彩,也显示我皇万岁珍惜人才之初衷。不过,却不便让他们去当地方官。因为这次是两科同时考试,各地的举人,大多是年轻人,他们十年寒窗,辛酸备尝。论阅历。论学问功底,自然比不上这些鸿儒;可是论机智、论忠心,还是年轻人要更可靠些。再说,年龄悬殊这么大,有些甚至是师徒关系,稍有安排不当,不是生新的朋党,就是结下冤仇,与国不利。臣以为,凡参加博学鸿儒考试的,一律取中,放到翰林院去。能侍讲的侍讲,能侍读的,去陪伴太、阿哥们读书。剩下的,组成班底,修纂明史,他们都是前朝过来的人,这差事,正该他们来。”

儿:“众位卿,朕为了开博学鸿儒科,呕心沥血。几经波折,如今就要付诸实行了,你们知,这是弘扬中华千古文化,安排文人学士,而平定民心的大事。尽还有傅青主等人,死也不肯应试,但,毕竟是个别的。考试即将行,诸事也已安排妥帖,现在,要你们几个来议一下,考完之后,怎么个取法,取上的又如何授官?”

皇上钦定了,大臣自然无话可说。康熙回到御案后边坐下,翻阅着各地来的奏报。上面的一份,是魏东亭寄来的,说江南连年丰收,价稳定,大米已降到七钱银一石。康熙十分兴,提起笔来,在折上批了一句“米价下跌,朕心甚”可是又一想,觉得不大妥当,便又加上几句:“谷贱伤农,不可不予关注。可在海关与金陵藩库中支取银两,以略于市价购买粮。如此,则既保护了农家,又可令市价趋于平稳。切记,切记。”

“嗯,你说下去。”

“是。依才看,这些人都是有名望的人,取上了,自然风光排场。可是,放他们去当个地方官吧,年纪似乎大了;要都上书房呢,人又太多了。取不上的,不光他们自己脸上下不来,各地的督抚大人也没光彩。所以,才想来想去竟想不一个万全的办法。”

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“嗯,好,熊赐履说的这办法好,咱们就这么定了。修纂明史,是件大事,朕要亲自起来,一定要修得比前朝都完整。嗯——朕思谋着,要增加个‘贰臣传’。不然的话,像洪承畴、钱谦益这些人,在前朝官位显,后来又投降了本朝。对大清他们是功臣,可是对前朝,又是叛逆,该哪个列传呢;立下‘贰臣传’就名正言顺了,也可以警戒后人嘛。”

熊赐履听了这活,心猛地一震,他仔细咀嚼着“贰臣传”这三个字。古时,孔秋,而臣贼惧,可是,历朝历代,臣贼还是层不穷。如今,皇上下令,要把洪承畴这样本朝的功勋卓著的大臣,也列前朝的“贰臣”之列,功过分明,事非分明,谁还敢再当大清的“贰臣”呢?皇上举一反三,真不愧为英明之主啊!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