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他们会再添上更多的轶事和典故,证明直布罗陀的意义。
喧闹的、柏柏尔和阿拉伯非洲的观,把我拥抱住了。
无论如何,这是一个令人喜的传说。一切都会变成过烟云,惟文化的传说将会永存。两海之聚,它真的存在么?丹吉尔、直布罗陀、休达,三个地都在讲述它,都在争着说自己才是真正的两海相聚。丹吉尔城西的海角确实是地中海的,休达确实是海峡中最狭窄的地。味了几番,我投不了票。从名气和地貌来看,还是直布罗陀更像。因为那座海打上台阶的白寺,显然把票投给了直布罗陀。
第一章两海之聚第5节海(2)
归国后我查阅了《古兰经》。
经中有大量关于两海的阿耶提(经句)。两海,在阿语中是海洋一词的双数“Al-bahran”而不是一个专用词汇。而堤防(Al-barzah)一词却费人味,因为它的意是一个“隔”可以理解为堤、坝、阻断。如下一个阿耶提非常有趣:
“他曾任两海相而汇合。两海之间,有一个堤防,两海互不侵犯”
(55章19-20节)
也就是说,古兰经既有两海汇合的指义,又明确讲到存在一个使两海隔开的堤防。这给了人以辽阔的、浮想联翩的空间。
一般说来,大多数经注家的著作中,都认为这一节里的Al-barzah,指的是红海与地中海之间,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的陆堤。所以,是否能把以直布罗陀的石山半隔的这一地,阐释为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聚合之地,大约谁都不敢狼言。
不过对于古典、尤其对经典的读法需要神会心领。追究查考常常无益,需要参悟本意。无疑,凡直布罗陀的居民,都喜在这儿发挥自己的才智。
在北京,当我对着原文沉时,好像又听见了休达朋友充满意的解释——难你没有看见一窄堤的连结,没有觉察立海心的直布罗陀太过奇特么?难你没有明白,既然是“相汇合,互不侵犯”的两个海,那它们就是既被截断又没有被截断么?——不一定存在那陆堤,万都是真主的意。Al-barzah还能是哪里,它难不就是直布罗陀?除了直布罗陀还有谁能充当那伟大的Al-barzah?
隔与不隔,既被截断又没被截断…这个声音好熟悉!…在那里听到过呢?我突然想到了中国的黄土原。
在中国的苏菲传统中,也有一个“两海之聚”的概念。这是一个奥的命题,它调了一双重的真理;如同两弓一弦的著名概念一样,它指示一神秘的边缘,一极限之的亦此亦彼,一表层与内里的一切汇合。只是以前,两海之聚的意念和形象,只是一模糊的科学,只是对人的心智的启发,只是一抗拒僵化的神秘方法——我完全没有想到在北非,在休达、直布罗陀和丹吉尔,竟然还有对它的位置的考证。难,这诱人的认识论概念,居然来源于一个象的地理么?居然真的能在地球上,找到一思想的诞生地么?那不可能!我想。但是,这么寻找难不是更有趣么?